中国外交官拯救犹太人 中国的辛德勒

何凤山:中国的辛德勒

何凤山 (1901年9月10日—1997年9月28日),字久经,湖南益阳人,中华民国外交官。二战初期在任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期间,拯救过数以千计的犹太人,联合国誉其为“中国的辛德勒”。

早年生活

  • 出身贫寒,幼时父亲早亡,得到基督教信义会的帮助得以继续求学。
  • 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雅礼中学,后又考入雅礼大学。
  • 1929年入德国慕尼黑大学,1932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。
  • 1935年开始在中华民国外交部供职,开始了其40年的外交生涯。
  • 1937年被派往中华民国驻奥地利公使馆任一等秘书。
  • 1938年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后,中华民国驻奥地利公使馆改为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馆,何凤山升任总领事。

拯救犹太人

  • 1938年水晶之夜后,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逐步升级,犹太人为避免被抓入集中营,只有离开欧洲,但要想逃离就必须获得外国签证。
  • 1938年7月6日在法国埃维昂莱班召开的国际难民会议上,与会的美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爱尔兰和新西兰等32国均拒绝接受犹太移民。
  • 何凤山基于人道主义立场,不顾上司驻德大使陈介的反对,在中华民国驻维也纳领事馆向数以千计的犹太人发放了“生命签证”。
  • 从1938年到1940年5月何凤山奉调回国,2年间他共签发多少张“生命签证”其准确数字已无从统计。
  • 纳粹当局以总领事馆原属于犹太人房产为由,将总领事馆没收。而在国民政府又拒绝出资租房后,何凤山自掏腰包在约翰内斯巷22号租下一套小公寓,把总领事馆搬到那里,继续坚持发放签证。
  • 1939年4月何凤山被外交部记过一次。

“生命签证”的影响

  • 到上海避难的3万犹太难民,超过了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印度、南非、新西兰五国当时所接纳犹太难民的总和。
  • 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海因茨·格林伯格(Heinz Grünberg)、美国前财政部长麦可·布鲁蒙赛尔也是当年手持何凤山所发的签证、到上海避难的见证人。
  • 许多人凭着何凤山发放的签证,逃到加拿大、南美各国、菲律宾、美国、巴勒斯坦、古巴等地,躲过灾难。
  • “有些人虽然早已不在人间,但他们的光辉仍照亮世界;这些人是月黑之夜的星光,为人类照亮了前程。”

何凤山女儿的发现

  • “上海当时是日军占领区,根本不需要中华民国外交部的签证,为什么父亲还会发放这样的签证呢?”
  • 因为当时纳粹只关注犹太人是否有去处,而签证是最好的证明。其实,很多犹太人拿到上海签证后,转而前往巴勒斯坦避难,也有很多人去了美国或其他国家。

晚年

  • 1973年何凤山退休后定居美国旧金山,除写作之外热心教会工作,1997年以96岁高龄去世。

王替夫:拯救12000名犹太人的满洲国外交官

王替夫 (1911年6月29日—2001年7月13日),满洲国外交官,为驻德国柏林公使馆低阶外交官“公使馆理事官补”。曾拯救12000名犹太人。

早年

  • 祖籍山东莱州,曾祖父闯关东定居于吉林省永吉县黑山嘴子村。
  • 出生于1911年6月29日,是同辈中第九个孩子,人称“小九先生”。

拯救犹太人

  • 1939年,纳粹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因执行“排犹政策”要求“公使”吕宜文给予被驱逐犹太人发签证,犹太人借此经由苏联、中国东北进入美国,王替夫为承办人员之一。
  • 1939年,纳粹德国突袭波兰后,德国与日本对犹太人态度丕变,王替夫无视停止为犹太人办理签证要求,以未接到满洲外交部命令为由,避开满洲国“公使馆”日籍参事官江尊纲一监视,到1940年5月时自行签发了近5000本护照给犹太人。

战后

  • 二战结束后王替夫因“伪满”官员身份被苏联关押战犯集中营约12年,遣返回国后被下放22年,之后再成为打更老人,2001年卒于哈尔滨。

结语

值得一提的是,这两个拯救犹太人的行为,都是违背其政府或上司的个人行为。如果要把这伟大的人道主义故事,吹成“中国政府拯救犹太人”,则是无稽之谈。

gaoxiaoba